“高价门票”正在杀死中国景区

春节假期,相信很多人都出去旅游了,但旅游的体验却各不相同。我听到最多的反馈是:国内旅游消费太高了,门票太贵了! 图片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游客的门票支出占旅游总消费的21.92%,远超全球7%的平均水平。以5A级景区为例,近半数门票超过100元,部分甚至突破200元。 一家三口游览黄山需支付近千元门票,若加上索道、摆渡车等费用,开销堪比出境游。而日本京都清水寺门票仅需30元人民币,富士山甚至免费开放,鲜明的对比让国内游客直言“玩不起”。 图片 更讽刺的是,高价并未带来优质体验。许多景区被诟病...


春节假期,相信很多人都出去旅游了,但旅游的体验却各不相同。我听到最多的反馈是:国内旅游消费太高了,门票太贵了!

图片

根据相关数据显示,中国游客的门票支出占旅游总消费的21.92%,远超全球7%的平均水平。以5A级景区为例,近半数门票超过100元,部分甚至突破200元。

一家三口游览黄山需支付近千元门票,若加上索道、摆渡车等费用,开销堪比出境游。而日本京都清水寺门票仅需30元人民币,富士山甚至免费开放,鲜明的对比让国内游客直言“玩不起”。

图片

更讽刺的是,高价并未带来优质体验。许多景区被诟病“千篇一律的古镇”“粗制滥造的人工景观”,配套服务却严重滞后:餐饮天价、摆渡车强制收费、纪念品清一色“义乌制造”。游客吐槽:“花钱买罪受,不如去农村晒太阳!”

高价门票看似能短期增收,实则引发恶性循环。2025年春节,收费景区客流量普遍腰斩,中小景区甚至断崖式下滑。以某古镇为例,免门票后客流量激增,但游客自带泡面、拒绝二次消费,导致景区总收入不升反降。这暴露了景区“门票依赖症”的致命伤:过度依赖单一收入,忽视服务与体验升级。

图片

反观杭州西湖,2002年免费开放后,游客暴增4倍,旅游总收入却因餐饮、住宿等消费激增而翻番。日本京都、奈良等地也通过免费景点吸引游客,再以文化体验、特色商品拉动消费,形成良性循环。

反思:中国景区为何难逃“门票陷阱”?

体制困境:多数景区自负盈亏,地方管理者将门票收入视为“摇钱树”。例如,某山水景区每年因被强制免票政策损失百万元,却无补贴支持。

思维固化:景区管理者将资源稀缺性等同于“垄断特权”,认为“涨价不愁客源”。殊不知,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,低质高价景区终被游客抛弃。

产业短板:国内旅游业仍停留在“圈地收钱”阶段,缺乏“全域旅游”思维。日本景区通过文创、餐饮、住宿等多元化服务盈利,而中国景区二次消费收入占比不足30%。

图片

破局:从“门票经济”到“产业经济”

国家旅游局早已提出“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型”,但落地艰难。改革需多方发力:首先是管理者层面对公益属性强的景区加大补贴,避免“甩包袱”给市场;景区要学习故宫“文创爆款”、乌镇“戏剧节”等模式,以IP和体验提升附加值;

高价门票如同一把双刃剑,短期收割了游客钱包,长期却割断了景区生命线。当“免费西湖”的成功与“日本模式”的启示摆在眼前,中国景区是时候放下“占山为王”的傲慢,真正以游客体验为中心。毕竟,旅游的本质是诗与远方,而非门票与宰客。

关于作者

图片

倘若每次旅行都是一个章节,人生已是一本赏心悦目的书。——@路灯摄影

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

视觉中国VCG签约摄影师

新浪微博签约自媒体

《中国国家旅游》首席旅行家

携程签约旅行家

京津冀文旅宣传大使

西双版纳旅游宣传大使

老家河南文旅传播使者

抖音旅行博主

视频号优质创作者

旅游丛书《走遍中国——山东卷》作者

中国国家地理《发现青海》摄影作者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相关资讯